据外媒eNewsEurope报道,英特尔和台积电将在国际电子元件会议(IEDM)公布垂直堆叠式场效晶体管进展,这有望使CFET成为十年内最可能接替全环绕栅极晶体管的下一代先进制程。
下一代晶体管
CFET 给晶体管设计带来了显著转变,其垂直堆叠允许两个晶体管安装在一个晶体管的占地面积内,从而增加芯片上的晶体管密度。这种设计不仅为提高空间效率铺平了道路,而且还促进了更精简的CMOS逻辑电路布局,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
此外,CFET 的固有结构可能会减少寄生效应,从而潜在地提高性能和功率效率。它们的适应性设计能力(例如平衡 NMOS 和 PMOS 通道变化的能力)与背面供电等创新相结合,进一步简化了制造工艺,使 CFET 成为晶体管技术领域的一个有前景的发展。
提前布局,吞并未来
英特尔和台积电的努力凸显了 CFET 技术对半导体行业未来的重要性。
CFET场效晶体管技术最初由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于2018年所提出的。虽然,大多数早期研究以学术界为主,但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半导体企业现在已经开始这一领域的研发,借此积极探索这种下一代先进晶体管技术。
英特尔表示,研究员建构一个单片3D CFET,含三个n-FET纳米片,层叠在三个p-FET纳米片上,保持30纳米垂直间隙,英特尔公司在题为 "60纳米栅极间距的堆叠式CMOS逆变器演示(带电源通路和直接背面器件触点)"的演讲中将介绍利用60纳米栅极间距CFET的功能性逆变器测试电路。
为了不被对手超越,台积电也会展示CFET技术。据悉,台积电客制逻辑芯片具有48纳米栅极间距,专注放在p型晶体管上的分层n型纳米片晶体管,拥有跨越六个等级的开关电流比。
台积电表示,CFET晶体管已证明耐用性超过90%,且成功通过测试。虽然台积电承认需要研究更多,才能充分利用CFET技术,但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英特尔的想法
CFET 的明显优势是两个晶体管占据 GAA、FinFET 或平面架构中一个晶体管的空间。但这也意味着可以更有效地设计 CMOS 逻辑电路。IMEC 此前曾指出,标准单元面积主要取决于对晶体管端子的访问,而 CFET 可以简化这一点。
英特尔团队将描述业界首创的 CFET 中功能齐全的逆变器测试电路,采用 60 纳米栅极间距构建。该器件还采用垂直堆叠双 S/D 外延技术;连接 n 和 p 晶体管的双金属功函数栅极叠层。
英特尔 CFET 器件在 CPP=60nm 下垂直堆叠双源漏外延后的 TEM 显微照片。资料来源:IEDM
此外,英特尔还包括背面供电,这一想法也是由 IMEC 提出的,现在已成为英特尔在其英特尔 20A(或 20 埃)制造工艺中提供供电路线图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还将描述一种纳米带“减少”方法,用于需要数量不等的 NMOS 和 PMOS 通道。这项工作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逻辑和 SRAM 应用扩展 CFET 潜力的理解。
英特尔也不寂寞
台积电研究人员被允许在同一会议上提交一篇“最新消息”论文:论文 29.6 的标题为:用于未来逻辑技术扩展的 48nm 栅极间距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演示。
TSMC 团队将讨论他们所描述的一种实用的单片 CFET 方法,用于在 48 nm 栅极间距上进行逻辑技术缩放。与英特尔一样,他们在 p 型纳米片晶体管之上采用了 n 型纳米片晶体管。该论文将报告通态电流和亚阈值泄漏——在论文概要中分别描述为“高”和“低”。这导致开/关电流比达到六个数量级。开/关电流比(六个数量级)。
台积电CFET联横截面透射电子显微照片显示了台积电的单片 CFET,栅极间距为 48 nm,nFET 放置在 pFET 上方,两种类型的晶体管都被单个金属栅极包围。资料来源:IEDM。
根据论文摘要,晶体管的 FET 存活率超过 90%。概要中的最后评论是:“虽然仍必须集成其他基本功能才能释放 CFET 技术的潜力,但这项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铺平了道路。”
内联横截面透射电子显微照片显示了栅极间距为 48 nm 的单片 CFET,nFET 放置在 pFET 上方,两种类型的晶体管都被单个金属栅极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