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将美中之间的贸易冲突,理解成奥威尔在《1984》所描述的永恒战争。大国刻意凸显危机,地缘政治的紧张氛围,就能合理化任何行动。中国台湾半导体部门面临的是一场“被精心制造”的“不理性”冲突,科技业者台前看似手握大权,幕后却感无所适从。
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去年8月2日访窜台湾前夕,中国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董事长刘德音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一时震撼科技业界。台积电这家全球市值名列前茅的公司欲表达的政治观点,连CNN也称十分罕见。刘德音回答访谈者的问题,谨慎拿捏字句,尽量不得罪任何一方,同时坚定传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外界普遍认为,这场访谈代表中国台湾科技业者的想法,特别是他们如何理解政治情势。
以下分别从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大陆三个视角,介绍中国台湾科技产业的近况。
中国台湾的政治压力
在解读中国台湾半导体业者的立场之前,应了解该产业与民族主义的关联性。海外评论者常忘记这部分,因此难以全面理解中国台湾半导体业者的困境。
半导体业是民族产业,中国台湾社会并不是单纯从经济的或科技的角度,而是往往夹带着民族情绪来看它。中国台湾社会以占有全球半导体产业链17%的总产值为荣,先进制程(10纳米以下)更垄断了92%的晶片市场,包括不少产业的命脉:消费性电子、武器、网络通讯;传统汽车制造业也曾因2021年晶片断链而蒙受2100亿美元(约2800亿新元)的损失。一些论者认为,中国台湾的产业链地位无可取代,西方阵营会想方设法保障中国台湾海峡的和平,确保晶片稳定供应。
中国台湾社会因此将半导体部门想象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御防屏障,一名澳大利亚记者2011年以“矽盾”(silicon shield)称呼这种想象。但比起矽盾,台湾民间更喜欢用“护台神山”来称呼半导体业。这词汇最初是指在台风天替中国台湾西部都市带削弱雨势的中央山脉,中美贸易战爆发后,遂衍生为半导体业的代词,指半导体业者是台湾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护台神山”的光荣背后,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国台湾面对严重的电力短缺问题,政府敦促各产业部门拟议节能计划,唯独半导体业可以豁免,如台积电的用电占台湾的整体能源消耗,将从2016年的6%,上升到2028年的13%。税负上,据韩国媒体统计,中国台湾半导体业的企业所得税率平均约11%,为韩国同业的一半。产业政策使半导体业成为台湾主力产业,晶圆业占台湾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约一成,2022年已过二成。
半导体业产生庞大的政治与经济红利,导致民粹结构的形成,迫使政府推出有利半导体的政策。举例来说,2021年地方大选,执政的民进党唯独高雄得票较上届为高。高雄市长陈其迈在前一任期以政策优惠招揽到台积电进驻,是胜选的重要原因,反映了晶圆产业与选举政治的关系,以及发展主义对半导体业的痴迷。半导体面对的不只是中美贸易战等外部的国际因素,也有内部的民粹压力。
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
中国台湾近年担心美国基于美方战略利益而瓦解矽盾。中国台湾政府与厂商对美国百般配合,不代表私下没有自己的思维与算计。
中国台湾方面对于美国的忌疑始于中美贸易战的爆发。2018年,白宫限制中国台湾半导体厂商与中国大陆贸易;2020年致函中国台湾经济部,要求半导体业者向美方交出技术文件;现下,中国台湾最大忧虑是台积电被要求在亚利桑那州建立21厂(Fab 21),预计2024年投产5纳米制程,未来将导入3纳米制程。中国台湾担心美国掌控晶片技术后,中国一旦扫荡台独,美军会否袖手旁观?
中国台湾厂商也有苦难言,前往美国设厂,人力成本、税负、基础建设是沉重负担。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甚至向窜台的佩洛西谏言,台湾厂商赴美建立供应链不具有经济效益,注定失败。
不过美方考量的显然非经济效益,鹰派的《晶片战争》(Chip War)作者米勒呼吁华府采取强硬手段施压台积电,不只在美国设厂,还要建立与中国台湾同步的最先进研发部门。此言论在台湾引起哗然,迫使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和省长蔡英文出面安抚民心,表示台积电前往美国设厂,没有“去台化”的问题。
面对“去台化”的置疑,美国官方的回应没有统一口径。一派论调如特朗普时代的国务次卿克拉奇,称在美设厂有助于巩固台湾矽盾,只有彼此利益都受到保障,美国才能维持军事领先地位来保护台湾,是双赢局面,“输家只有中国”。前副安全顾问博明有不一样的论调,主张没所谓的矽盾,半导体业集中在中国台湾只会激化中国杀绝台独。两种论述相互矛盾,似乎应验政治学家福山的评论:华府内部对中国台湾问题的想法不一致,中国台湾人须正视这个风险。
民粹因素占据台湾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比重,执政的民进党因半导体可能“去台化”而承受压力。美方若无适当论述安抚台湾民众,推行相关政策时可能遭遇变数。
美国的三波制裁
从李登辉时代至今,两岸政治一直是中国台湾半导体的论辩焦点,历年讨论大抵分两部分。
一是经济管制方面。中国台湾过去采取比其他更严格的赴大陆设厂管制措施,像韩国的三星与台积电比较,前者在西安的工厂就占了NAND全球记忆体产能的四成,后者在中国大陆总体产能只有2%。大陆掌握中国台湾晶片生产较少的筹码,美国制裁使全球产业链一分为二,台湾业者倾向靠拢美国一方。
中国台湾大部分业者接受美国设计的新规则,不过个别公司受到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这要考量厂商所处的产业结构,2019年到2021年间的美国三波制裁也分别造成不同影响。2019年5月与2020年4月的制裁,主要针对中国大陆的大型国企与高阶晶片,台商取得许可才能供货给美方正向表列的80家企业。这两波制裁使台积电失去占营收14%的第二大客户华为,但台积电供应华为的产能很快就为苹果、高通所用,使台积电近三年业绩不减反增。许多本来在中国大陆设计、封测的外资客户也因为禁令关系而转单给台湾。
中国因应贸易战,一些企业在政策引导下不再向中国台湾联电、力积电等下单,转用陆制的中低阶晶片。在高阶晶片方面,中国仍能从美国的设计业者购买到台积电代工的产品。因此,美国发起在2022年8月至10月的第三波贸易战攻势,不再针对特定企业、高阶制程,而是全面禁止美国及他国向中国输出半导体设备、设计软体与材料。
这波禁令造成台股大跌,台积电市值单日蒸发1万亿台币(约440亿新元)。必须注意,这波禁令的内文有模糊空间,譬如送往中国加工的零组件会被认定为“备品”还是“半成品”?美方给予台积电南京厂的豁免于禁令期限是否展延?尚须要观望这些因素,才能评估这次制裁的效果。
客户要求分散中国台湾产能
台海情势同样牵动半导体业神经。大陆在去年8月的导弹演练,没有像1996年台海危机引发惶恐,大多数台湾企业不认为战争是须要应对的风险,但仍受到来自供应链的压力。乌克兰战争和中共实弹演习引起外来投资者和客户担心,据中国台湾《商业周刊》调查,2022年底向企业发出的问卷,41.2%中国台湾厂商表示被客户要求分散台湾的产能,12.5%的厂商计划在2023年6月前启动海外制造的产能。
此外,国际最瞩目的另一个话题莫过于大陆是否有攻占中国台湾取得先进制程的动机?台湾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多虑,就算攻台也会是出于其他目标,一如刘德音在美国CNN传递之信号:无法用武力控制台积电的厂房,晶圆制造须要许多精细条件之配合,战火会破坏生产的平衡,而且“台海战役意味着国际秩序的毁灭,那时候,晶片不是我们最该担心的事”。
在全球产业链两极分化下,台湾政府与业界选择靠向民主阵营的一方。不妨将美中之间的贸易冲突理解成奥威尔在《1984》所描述的永恒战争(Permanent War)。大国刻意凸显世界将被敌方控制的危机,地缘政治的紧张氛围,就能合理化大国的任何行动。
中国台湾半导体部门面临的是一场“被精心制造”的“不理性”冲突,科技业者台前看似手握大权,幕后却感无所适从。
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台湾半导体业欣欣向荣,但相信他们更怀念的是自由贸易的年代,不喜欢处在不确定里。过去,工程师只喜欢考虑技术和商业问题;如今,他们必须活在没有炮声与火焰的战场。